设为首页   上海视窗欢迎您~!
上海视窗 > 资讯 > 正文

从困境到出路:华政学子探访远程办公劳动者权益保障方向

导 语:8月25日电(通讯员李婉榕)随着数字时代的蓬勃发展,远程办公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也应得到合理关注。为了解远程办公劳动者所面临的权益风险及司法实践现状,华东政法大学“从困境到出路:数字时代下远程办公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实践团,于8月4日至8月15日,深入上海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上海市松江区泗泾法院、上海市好才晤会计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地,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访谈等多种形式,向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三方主体了解详细情况。

一、走进劳动者,探析远程办公现状

据悉,远程办公实践团是华东政法大学旗下的一支校级立项资助队伍,四名法学专业的团队成员利用专业所长,在中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的指引下,走进上海市劳动者,了解远程办公的实际运行情况。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劳动者(65.74%)存在远程办公经历,且其中近三成劳动者(28.17%)已将远程办公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样态。

在谈及远程办公的优势时,一些劳动者讲到远程办公不仅可以降低通勤成本,也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平衡工作和生活。但也有一些劳动者对自身的权益保障问题表达了忧虑,并围绕远程办公的工时认定、薪酬支付、隐私保护、企业内部规章设置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和畅想。

具体而言,有劳动者提出:“一周2-3天在家办公挺好的,可以把团队合作的事物集中处理了,让在职妈妈工作家庭兼顾,但企业对在家办公的工时认定和薪酬支付并不明确。”也有劳动者提出:“远程办公容易模糊上下班时间界限,建议完善远程上下班打卡制度,明确下班时间。”亦有劳动者提出:“远程办公时经常是休息时间在工作,但并没有给予薪酬,这个不合理,希望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

对此,实践团积极记录劳动者的所言所想,并运用专业所长,向劳动者们科普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团队成员提出,劳动者在远程工作时,要及时保存工作日报、周报、日常考勤记录等能够证明自己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的证据。劳动者们认真聆听,并时而提出自己的疑惑,团队成员一一予以回应。

图表 1 图为实践团与上海市好才晤会计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劳动者交流。通讯员 李婉榕 供图


二、走进劳动仲裁院,了解司法认定难点

在仲裁院程院长和张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走进紧张肃穆的上海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在访谈过程中,针对团队成员所提出的疑惑和问题,两位老师非常详细地进行了解答。

程院长介绍道:“松江区作为制造业产业密集区,远程办公的劳动争议案件虽然相对较少,但在疫情特殊时期也有存在。”而在具体的司法认定层面,一方面,由于传统劳动关系的从属性松动,人格从属性、组织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的弱化,导致实践中在认定远程办公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时出现困难,进而影响到工时和工伤的认定,以及薪酬的正常支付。另一方面,远程办公作为一种尚在蓬勃发展的新型业态,在其初兴起时若强行遏制或采取较为严格的把控手段,容易起到不可预估的反作用,故而司法实践中对相关争议案件大多持较为审慎的态度,即要求更为完善的证据资料,才予以认定远程办公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对此,程院长和张老师也为远程办公的劳动者提出建议,一是要提高法律意识,注意签署劳动合同,并且对远程办公的相关条款进行细致阅读和沟通;二是要有证据留存意识,注意在平日工作中注意保存日报、周报、上下班打卡、企业微信日常工作汇报等能够证明自己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的证据资料,以防发生争议时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撑。

图为实践团与上海市松江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程院长、张老师访谈画面。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婉榕 供图


三、形成可视化成果,运用所学服务社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团队成员深入上海市基层法院、劳动仲裁院、用人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将所搜集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实践团成员表示,他们已将远程办公中一些值得引起关注的要点凝炼成推送文稿,定期发布于微博、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从而让更多的远程办公劳动者提高自身的权利保障意识,防范潜在的权益侵犯风险。此外,团队计划于九月初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并行模式开展成果宣讲会,探讨远程办公的实践困境及完善趋向,希望真正意义上做到“把论文谱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保障劳动者权益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图为实践团于上海市松江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婉榕 供图



推荐阅读:叶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