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至8月,华东师范大学9名学子组成“百县笃行计划”河南郑州实践团,于郑州市完成了五周政务实践。在郑州市实践期间,成员们深入政务一线与基层现场,始终以“知行合一”为指引,将专业所学融入实践。通过实地参观、走访调研掌握基层动态,将理论与实务深度融合。
实践团成员合影
一、集体研学:把握国家战略下中原枢纽发展逻辑,探索文化根脉与科技创新的郑州实践
7月12日,郑州实践团在认真履行政务岗位职责之余,开展“红色文化走读”研学活动。从郑州市党史馆到河南省图书馆,从南水北调博物馆到郑州科学技术馆,团队通过全维度、沉浸式的实地考察,感知城市发展脉搏,在实践中上好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
在郑州市党史馆,一件件实物档案、一幅幅历史图片,向成员们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大展区,全面展现郑州地区的党史发展。
探访河南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阅览室,成员们查阅了《郑州年鉴》《黄河志》等珍贵资料,深入了解郑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南水北调博物馆内,展陈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生命线”——它不仅是一项宏伟的国家工程,更是一部流动的民生史、生态史。“千里调水”“战略擘画”“生态惠民”等主题展区,系统展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历程、技术突破和惠民成效。
郑州科学技术馆的“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等主题展区,展现前沿科技成果,“中原制造”板块,展现了河南本地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产业的崛起轨迹。
图为实践团于郑州市党史馆前合影
图为实践团于河南省图书馆前合影
图为实践团于郑州市科学技术馆前合影
图为实践团于南水北调博物馆前合影
二、寻访郑州:梳理产业创新与文化传承共生机理,总结实体突破、科创赋能与历史传承的郑州成果
8月8日,在共青团郑州市委的统筹安排下,团队成员开启了以“寻访郑州——郑青春·城市解码”为主题的研学之旅。
无人机送快递、无人机灌溉、空中救护车……低空经济正成为驱动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团队成员跟随“寻访郑州”的青春脚步,首站便踏入了充满前沿科技气息的金水区低空经济创新中心。在这里,成员们近距离感受了低空经济这一创新引擎的澎湃动力。中心不仅是前沿理念的汇聚地,更是硬核科技的孵化场。像河南飙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创新企业,正在锻造守护城市的“空中骑士”,用智能“钢铁蜻蜓”编织城市服务的温暖经纬线。从物流到应急,从巡检到测绘,低空应用场景的无限可能让成员们大开眼界。
图为实践团于低空经济创新中心前合影
图为实践团观看无人机使用
图为实践团于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合影
走进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深度探索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踏入展厅,仿佛置身于一场未来感十足的机器人盛宴,六维力传感器、工业级 3D 相机等精密组件陈列其间,智能巡检机器人与复合机器人通用平台等整机产品依次摆放。在这里,新产品的迭代速度令成员们惊叹,智能制造与具身智能的融合在每一款产品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为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走进中国中铁装备集团郑州盾构总装车间,探索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中国中铁装备集团郑州盾构总装车间是世界领先的隧道掘进机专业化制造基地。这座车间曾诞生世界最小直径硬岩掘进机、国内首台高压水力耦合破岩TBM“龙岩号”等一大批开创性、奠基性产品,由此见证了中国隧道掘进机从“追赶”到“领跑”的发展历程。企业始终坚持创新,5G“孪生”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让盾构机更智能、更绿色,在“一带一路”的征程上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在多个国家的工程中展现着中国智造的实力。这次探访,让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强大力量与担当,也对“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于中国中铁装备集团前合影
图为中铁装备发展历程
图为实践团于蜜雪冰城总部前合影
走进蜜雪冰城总部的品牌文化馆,团队成员追溯品牌的发展脉络,了解到郑州交通枢纽、消费市场、人才储备构成的“黄金三角”区位优势;在技术展示区,58项专利(含12项发明专利)及全自动冰淇淋机、茶萃工艺等技术成果,让成员直观感受品牌规模化发展的技术支撑;智能分拣系统、“中央工厂 + 区域分仓”模式及大数据用户画像系统,生动诠释了仓配一体化与市场细分理论的实践应用。
图为实践团在蜜雪冰城总部聆听讲解
图为蜜雪冰城专利与成就展示墙
图为实践团于商都遗址博物馆前合影
实践团“寻访郑州”的旅程,在沉淀千年文明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圆满收官。作为行程的最后一站,博物院带我们直抵3600年前商代都城“亳都”的心脏,为本次城市探索烙下深邃的文化印记。在专业讲解中,成员们屏息凝视:青铜重器铭刻着王朝的威严,甲骨卜辞跃动着最早的文字智慧,夯土城墙遗迹诉说着城市的起源。每一件文物都是解开华夏文明密码的钥匙,生动诠释着郑州“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厚重地位。沉浸式的展览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成员们深刻体悟到脚下这片土地承载的辉煌与肩上所担负的责任。
图为商都遗址博物馆
这趟“贯穿古今”的“寻访郑州”之旅,始于创新前沿,终于文明源头。它让团队成员不仅看到了郑州腾飞的科技翅膀,更读懂了支撑其奋楫扬帆的厚重根基。以史为鉴,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传承薪火,青春担当使命在肩。
三、聚力青春沃土:郑州青年服务阵地的实践探寻
理论扎根实践,调研洞察民生。实践团聚焦郑州市夜校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系统探究这一新兴公共文化服务形态的运营逻辑与社会价值,为城市文化建设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郑州夜校构建起“市级统筹 + 区级落地”的运营体系,采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模式。对28个教学点的分析显示,课程供给以需求为导向,生活技能类、文化艺术类、职业提升类占比较高,课程实用性、时间便利性、师资专业性是学员选择的三大核心因素,符合公共服务满意度理论。实践团回收的827份有效问卷及访谈显示,郑州夜校学员构成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夜校不仅满足了学习需求,更提供了社交平台,契合社会学习理论中“学习共同体”逻辑。
图为实践团实地探访郑州夜校学习情况
实践团聚焦郑州市“引力计划”和“青年人才驿站”两项人才政策开展实地调研。“引力计划”为大学生提供政务实习机会,参与者在财政局、教育局等部门完成实务工作,并通过城市文化活动加深对郑州的了解。“青年人才驿站”为外地求职者提供7天免费住宿,覆盖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配备标准化住宿设施和求职辅助服务。团队采用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收集了政策执行部门、驿站管理人员及参与青年的反馈,科学评估现行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系统分析政策落地情况、人才引进数量与结构、留郑发展状况等数据,客观判断政策优势与不足,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依据。报告通过调查人才在就业机会、生活成本、职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诉求,帮助政府从供给端精准匹配人才期望,提升政策吸引力。
图为郑州青年人才驿站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探访郑州青年人才驿站
实践团聚焦数字化背景下郑州市“青年之家”建设的优化路径,从统战视角探索青年服务阵地创新。研究发现,郑州“青年之家”在基础覆盖、品牌项目和组织动员上已有成效,但存在资源依赖、数字功能短板、群体覆盖不足等问题。团队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平台重构、运营创新、资源整合等优化建议,提出“统战效能指数”丰富统战理论应用,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创新研究手段,为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方向。
图为郑州市青年之家
图为郑州市青年之家报名程序
四、结语:青春力量与城市同频共振
郑州实践虽已落幕,但华东师大的学子们却将这段经历淬炼成砥砺前行的力量。他们把企业的创新火花、展馆展陈里的历史脉络、夜校课堂中的民生温度,一一镌刻进记忆深处。未来,他们将持续以青春之名践行时代使命,让个人成长的轨迹始终与城市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图文来源|“百县笃行计划”河南郑州实践团